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

 
留言薄冻结,不再添加新留言!
旧的留言簿
目前留言总数有: 1677个, 10>个为一页,总共有 168页,当前页 160 [<][1][<<]-[155][156][157][158][159][160][161]-[>>][168] [>]
留言者:
留言内容:
字典下不了



来自:cn
留言于: 2010-9-2 1:14:47   
字典下不了
版主回复: (2010-9-3 5:52:53)
http://reciteword.cosoft.org.cn/stardict-iso/stardict-dic/
还是可以访问,只是下载的人多而带宽不足。
世事无常,众生无福报啊!
回复 删除
huzheng


留言于: 2010-8-29 3:1:42   
真实认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


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为两类,一类是净土,另一类是秽土。

  ‘净土’是佛教的专有名词,从来未在其他学说或宗教里提起过,它是专指诸佛清净平等的世界。这样的世界,也可以称之为‘绝对世界’,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,样样都‘绝’了‘相对’,例如:只有善没有恶、只有美没有丑、只有快乐没有痛苦、只有光明没有黑暗……等等。

  ‘秽土’则是未断烦恼、未了生死的凡夫所住的世界。这样的世界,也可以称之为‘相对世界’,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,样样都相对、矛盾,例如:有生就有死、有男就有女、有是就有非、有善就有恶……等等。

  根据这个分类,我们不想可知,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当然是净土、是绝对世界;而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,肯定是秽土、是相对世界了。

  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,佛经称之为‘娑婆世界’,是一个充满缺陷和痛苦的地方。证诸事实,的确如此:

  ●地理方面:有崎岖难行的高山深谷,也有风波险恶的江河大海,不时都有山崩、地震、海啸和陆沉的现象发生。

  ●气候方面:晴雨无定,寒暖不一,有时天晴久了,就造成五谷不生、饿殍遍野的旱灾;雨水多了,又造成山洪暴发、江河决堤的水灾。

  ●生物界方面:动植物都不庄严,都有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。还要面对种种意外灾祸的发生,诸如瘟疫、车祸、沉船、空难、水灾、火灾、风灾等等,简直忧患重重,不一而足。

  ●身寿方面:众生的身体皆由四大(地水火风)合成,四大不调即生病,四大分散即死亡;寿命则人生七十古来稀,有者甚至未见天日,一出娘胎即夭折,一命呜呼了。

  ●心智方面: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,人人都有见惑(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)和思惑(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),所以不能出离三界,也很难悟道证果。

  ●人事方面:人与人之间,互相猜疑、妒嫉、仇恨、斗争、残杀,甚至发生世界大战等等。

  这些都还只是粗显的,更大的人间浩劫,乃是劫末所起的‘小三灾’和‘大三灾’。

  根据佛经说,我们所住的世界,在每一小劫中,都会发生一次‘小三灾’。一小劫,是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算起,每过百年减一岁,减至十岁,再由十岁,每过百年增一岁,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,这样合一减一增的时间,为一小劫,以数学方式来计算,一小劫等于(84000—10)×100×2=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。

  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,即有饥馑灾,七年不雨,草木不生,人类因饥饿而死亡无数;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,即有瘟疫灾,人类又因病死亡过半;人寿减至十岁时,即有刀兵灾,这时一草一木,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,触之即死,加上人类自己又互相仇恨、残杀,一直到人类所剩无几为止。

  若问为什么会有‘小三灾’?那都是世人多行不义,常造十恶所召致的恶果,真是恶有恶报,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。

  人类经过小三灾的打击,所存无几,因此感到惊惶,开始舍恶向善,断恶行善,于是人寿也开始百年增一地渐渐增长。至于为什么每一小劫都有一次人心恶则寿命减、人心善则寿命增的周期性的盛衰回转?这大概就是‘诸行无常’、‘物极必反’的道理吧。

  今天,人类的寿命,是处于百年减一的减劫过程中,不信您看,释迦佛住世时,人类平均的寿命为一百岁,佛入灭至今才二五四四年(但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,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,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,迄今已三○二六年),现在世界人类平均的寿命只有七十岁左右,比起佛世来,已减少约三十岁了。接下来人寿将会愈来愈短,虽说现代医药发达,医疗技术进步,但由于人心越来越险恶,以致许多前所未闻的、且又无药可治的奇瘟怪疫纷纷冒现,相继向人类袭击,单单一个‘爱滋病’,就搞到医药界一时束手无策,这就是佛教所强调的‘神通不敌因果’的正面教材,世人于此应有所醒悟才是。

  人寿越来越短,显示距离发生小三灾的时日,已愈来愈近了,未来的人类,将会面对人间三大浩劫,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!

  至于‘大三灾’,是世界进入坏劫时所发生的火、水、风三灾。据佛经说,每一世界,都要经过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中劫,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,等于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。所谓‘成’,即世界由众缘集合而组成;‘住’即众生安住,有动植物,有国境,有历史;‘坏’即开始毁坏,初十九小劫,坏一切动植物,后一小劫,坏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;‘空’即坏尽后,一切俱成虚空。世界就是这样不停的成住坏空,周而复始。科学家已证实,宇宙中的每一星球,在其一生中均进行著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,但他们还算不出每一世界的寿命有多少长,佛教却说合成住坏空四个中劫,为一大劫,等于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,这也就是每一世界由成至毁的年数。

  当每一世界进入‘坏’劫时,首先来临的是大火灾,是时天上同时出现七个太阳,以焚烧此世界,下自无间地狱,上至色界初禅三天,一切都烧成灰烬;接著而来的是大水灾,下自无间地狱,上至色界二禅三天,皆为大水所浸;最后到来的是大风灾,下至无间地狱,上至色界三禅三天,一切物质都被大风吹散破坏,直至世界灰飞烟灭无形无相而后已。

  若又问为什么会有火水风三灾?根据因果,世人内有贪心,外有水灾;内有嗔心,外有火灾;内有痴心,外有风灾。由此可见,水火风三灾,乃众生共业之所召感,心生则境生,心有种种不同,故境亦种种不同,然境的性质,必似其心,这也正是佛教所说‘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’的道理。若妄心不起,则根身不生,世界亦不现矣。

  我们的世界,现在正处于‘住’劫中,是于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,再过十一小劫,即要开始坏灭了。聪明的人,最好赶紧念佛,求生西方,当‘小三灾’或‘大三灾’来临时,我们已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这才是避开人间浩劫的上上之策啊!

  我们的世界,因有种种的缺陷和痛苦,所以佛经才称之为‘娑婆世界’。‘娑婆’华译为‘堪忍’,即是不堪忍受的痛苦,我们都甘心地忍受了。为什么大家都堪能忍受呢?因为大家都如古人所说:久处鲍鱼之肆,不闻其臭。

  佛经又称我们的世界为‘五浊恶世’,‘浊’是‘污染’的意思,‘恶’是‘恶劣’的意思,合起来说,就是它受污染的程度已达到非常恶劣和严重的地步了。

  五浊者,一、劫浊,即时代受污染;二、见浊,即世人的见解受污染;三、烦恼浊,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;四、众生浊,即人性受污染;五、命浊,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。

  放眼世间,的确样样皆受污染,而且有愈来愈严重之势。尤其今日,随著科学发达,科技日新月异,为了获得丰裕的物质生活,人人都向‘钱’看,都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,因此人心亦随之都变得更贪欲、嗔恚、愚痴,人性也愈来愈趋向自私、冷漠、扭曲。人人身犯杀、盗、淫;口犯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;意犯贪、嗔、痴。所以,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十恶充满的社会,乱象丛生。

  在生活环境方面,同样的随著科技的进步,人类有能力使高山低头、河流改道、森林变秃地,加上工业迅速发展,废气、废水、废料日愈严重,现在已搞到空气污染、食物污染、地球升温、水源枯竭、沙漠扩大、物种减少,连臭氧层也破了洞,埃尔尼诺现象、拉妮娜现象接踵而至,世界到处都是乌烟瘴气!科学家已发出警告,如果这种污染的现象不获改善,再过五十年,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!

  佛教说‘五浊’中之‘劫浊’(时代受污染),乃因后面之四浊(包括世人之见解、思想、人心、人性)受污染所促成,不知道科学家、教育家们对今日将陷世界于万劫不复之境的污染,已找出它的根源了吗?

  娑婆世界,名符其实,样样皆苦,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,不但生活环境的‘依报’充满了缺陷和痛苦,其‘正报’身心,也一样充满了缺陷和痛苦。佛经便说人生有三苦、八苦、无量诸苦。

  何谓‘三苦’?

  1、苦苦。世人既有生死之身,已经够苦,加上众苦逼迫,简直苦上加苦,故谓之苦苦。

  2、坏苦。那是每当偶尔出现的快乐失去时,所产生的痛苦。

  3、行苦。那是诸行无常、不停变化、不得安定的痛苦。

  何谓‘八苦’?

  1、生苦。在胎如处牢狱,出胎如钻穴隙,嫩肤一遇空气,痛如刀割,所以初生的婴儿,无不呱呱大哭一场。

  2、老苦。人的身体发育到了顶点,即是老化的开始。这时生理退化,渐渐眼花耳聋,气虚体弱,动作迟钝,步履蹒跚。

  3、病苦。人体由地(固体)、水(液体)、火(温度)、风(气体)四大元素所组成,四大不调时,就会生病,缠绵床第,呻吟不已。

  4、死苦。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剧烈,人将欲死,四大分散,痛如五马分尸,实非笔墨所能形容。

  5、爱别离苦。生离已凄怆,死别更断肠,以及好景凋逝,财产毁于一旦,凡此种种,都常使世人泪满襟。

  6、怨憎会苦。恶的眷属来败家,或时常与仇人见面,都是难以言喻的痛苦。

  7、求不得苦。求名求利,以及所谋不遂,皆令人百般无奈、迷茫、失望,浩叹造化弄人。

  8、五阴炽盛苦。五阴又名五蕴,即色受想行识。它的作用炽盛,把人的真性盖覆了,使人迷惑颠倒,妄生分别执著,造作诸业,故人死之后,复须再生。

  何谓‘无量诸苦’?

  人人除了上面所说之三苦、八苦之外,尚有来自人事方面的无礼、侮辱、诽谤、污蔑、漫骂、冤枉、加害等等,并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、风吹、雨打、饥渴、寒热等等。

  总之,我们的‘依正’二报,皆恶劣不堪。尽管如此,我们毋须绝望,此地不好住,自有好住处,身心虽然苦,自有脱苦之妙方,佛不是跟我们介绍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吗?只要我们依教奉行,一心念佛,必能在此生中,了生死、离轮回、出三界、生净土、成佛道。极乐世界可以九品往生,我们即使生于下下品,也能够:

  ●但受身心安泰之乐,而无苦苦;

  ●但受依正庄严之乐,而无坏苦;

  ●但受三昧寂定之乐,而无行苦;

  ●有莲花化生之乐,而无胎狱之生苦;

  ●有相好光明之乐,而无衰坏之老苦;

  ●有自在康宁之乐,而无病痛之病苦;

  ●有寿命无量之乐,而无四大分散之死苦;

  ●有海会相聚之乐,而无与所爱别离之苦;

  ●有上善俱会之乐,而无怨憎相会之苦;

  ●有所欲如意之乐,而无有求不得之苦;

  ●有五蕴皆空之乐,而无五阴炽盛之苦。

  像这样人生的三苦、八苦、无量诸苦全都没有了,那才是真正的、彻底的解脱人生痛苦之道啊!

  摆在世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:一条是继续因惑(愚痴迷惑)造业,因业受苦,依旧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受苦,永无出期;另一条则是赶紧修行佛法,断惑证真,背尘合觉,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,蒙佛来迎,往生极乐,永享妙乐!

  然而,希冀佛来接引,往生极乐,必须下定决心,一心念佛,才有成功的希望。

  清时名士郑板桥,有一首寓意深刻和传诵千古的咏松诗如下:
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;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
  我们今天的身是业报身,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充满天灾人祸的娑婆世界,正如诗中的松树,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岩中。松树因能咬定青山不放松,故能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,傲然屹立于天地间;同样的,我们若能牢牢抓紧弥陀圣号不放松,一句佛号念到底,也能够不为邪魔外道所惑,不为五欲六尘所迷,进而由充满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,往生到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;从众生生死往来的秽土相对世界,进入于诸佛菩萨美妙的净土绝对世界,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啊!

  一般俗人,只知求名求利;有智慧的人,求生西方。您呢?
回复 删除
huzheng


留言于: 2010-8-22 23:14:20   
用简单动画来解释复杂原理:
http://jandan.net/2010/08/17/mechanisms-explained.html
推荐!
回复 删除
huzheng


留言于: 2010-8-20 8:13:24   
念佛念出三昧真火,往生后自行焚化,证阿罗汉果位

清光绪三十三年,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,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,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,住持祝圣和尚问他:“你是谁?你来求见虚老做什么?”
  那乡拙青年说:“我今年二十岁,是云南盐源人氏,从小就父母双亡,孤苦无依,族人将我入赘曾氏,从此以曾为姓,寄籍宾川县。如今因为家乡闹饥失收,无人雇用我种田,我家贫苦,又有两个儿子,我养不活家小,无计可施,闻说虚云老和尚在鸡足山修建祝圣寺,雇用苦力泥水工人,我走投无路,只好来求虚云老和尚收留我在此做工,赚取些少工钱养活家口。"
祝圣老和尚恻然说:“你若不嫌我们付出工钱低微,你就在本寺住下做工罢!虚老是最慈悲的,这等小事,你也不用去见他老人家,他没有不答应的。"
“多谢大和尚!”那青年跪拜。
“你叫什么名字呢?"
“家人叫我阿便!"
“很好!”老和尚说:“阿便!你就到后面柴房去住罢!”
阿便自去柴房住下。他十分勤劳,每日天未亮就起来,不用人吩咐,自己发心开垦种菜,施肥浇水。他本是穑稼佃户,这些耕种事务,做得头头是道,他又自动去出力挑土抬石帮助修庙,从早做到天黑,从不休息,也从不讲话,别人跟他说话,他都听不见。
  “聋子!”别人都这样称他,反而不叫他名字了,阿便也不以为忤,从不争辩。
阿便来做工一个多月,有一天,他老婆抱着孩子来找他了,妻弟也同来了,岳母子侄,一大批人七八口,挤满了柴房,七嘴八舌。
圣空和尚闻报,慌忙来说:“阿便!我收留你做工,你却怎么把老婆孩子也带到庙里来住了呢?这是佛寺,不可以住妇女家眷的!"
阿便说:“我不要他们来,但是,地主来收回土地,把他们全家赶了出来,没处可投奔。"
圣空说:“这可怎么办?那有佛寺可以收留妇女家眷的道理?”他和阿便说着话,没想到虚云老和尚不知何时已经来到菜园柴房门口了。
“圣空法师!”虚云说:“他们一家无家可归,又苦又穷,就让他们都在本寺住下吧!"
圣空慌忙说:“师父!佛寺怎可收容妇女呢?"
虚云说:“这是收容难民,情况不同!你只叫他们在寺院后山另搭一座茅棚居住就行了!阿便喜欢住菜园茅屋也好!喜欢回后山住也可以!你就让他们全家在本寺做工罢!”那一家八口都感激不尽,不住叩拜道谢。
 虚云说:“你们不用谢我!这也是彼此互助,我们也缺人手,你们若不嫌本寺生活清苦,就跟我们出家人一起吃大锅饭罢!我们有什么大家就吃什么,有饭吃饭,没饭喝粥。"
阿便感激流涕,叩头说:“老师父,您老人家救了我一家性命了!"
虚云说:“阿便,快别这样说,人类是应该互助的,佛门弟子更应助人!”
阿便全家八口从此都在祝圣寺做杂工,个个感激虚云,人人勤恳,把后山开垦成了一畦一畦的菜圃,种得又肥又大的白菜和各种菜蔬豆子瓜果,供应全寺,又把全寺整理打扫得一尘不染,阿便自己住在茅蓬,不与妻室同居。
  两年转瞬过去了,阿便那天趁着虚云来山巡视,就跪倒叩头,叩个没停。虚云说:“阿便,你要什么?"
阿便说:“老师父!求您老人家教我念佛吧!我这样笨,又一字不识,不会念佛!"
“你却要念佛做什么?"
阿便说:“我今世这么辛苦这么蠢,必是前生做了什么孽又不会修行,所以,今生想学佛修道,以求来生勿再沦落啊!”虚云微笑道:“你想要怎样修?"
阿便说:“我不识字,又丑陋,又蠢材!我哪知道要怎样修?只求老师父教我简便容易的方法罢,我常听师父讲经,讲得深奥,我一句也不懂,不过听师父您说,只要一心不乱,勤念佛号也可得生西方。师父您就教我念佛号罢!"
虚云说:“阿便,你已经一心专诚,真是难能可贵!我就教你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!我教你净土法门罢!"
阿便叩谢。虚云教了他怎样勤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。他从此就自己屏息诸缘,一心念佛,日夜不停。就是日间种菜锄土,也心念佛号不辍。


宣统元年,虚云老和尚运龙藏大经回山之后,举行传戒,阿便也来求戒出家,那时他才二十一岁。
虚云说:“你要出家受具足戒!很好,我知你至虔,念佛极精勤,但是你还有家眷呢!你怎样处理?"
阿便说:“我们一家八口老小都约好了,今日都来落发出家修行,务乞师父恩准才好!"
“阿弥陀佛!难得!难得!”虚云说:“甚胜因缘!好!好!好孩子!我准你!"
虚云望着座下这个狂喜地不住叩头的青年,老人好像依稀看到了自己当年在鼓山涌泉寺跪求妙莲长老传戒,老人的热泪涌现了。他有多少的感触啊!六十五个年头过去了!往事依稀!如梦境!猛回头,却在何处?几十年来,东飘西荡,也曾传戒弟子不少,可以怎料到,奇迹却应在这个面貌丑陋的贫苦青年?
  虚云出神地俯望着青年,竟忘了唤他止拜,任由他不住地叩拜,何只三跪九叩?怕不叩了一百个头!阿便是拙于言词的,感激得说不出话来,感激得只是流泪!只是叩拜!
  虚云从阿便身上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,再细看,阿便是阿便,虚云是虚云!
“请起来吧!”虚云微笑说:“不用拜这么多!你多拜我,就不如多拜佛才对!”怎么说得他听?这朴拙的青年又拜了许多才肯起来。
“阿便!”虚云说:“从今起,你把名字改为日辩!‘辩’与你原名‘便’字同音,我等你具足戒后,另外赐你法名。"


“日辩”阿便欢喜无限:“我就是日辩!"
“只是一个代名!”虚云说:“你并不是日辩,你也不是阿便!”“师父!我听不懂!”日辩茫然地仰望。
“我也不是虚云,虚云也不是我!”老人说:“你懂吗?"
“还是不懂!"
虚云说:“我教你念佛,我也教了你打坐,现在我要教你知道你不是你!我要你做到心中觉悟!‘我不是我’。心中无我,破我执!而又无所求,则自然得,明白吗?"
“还是不明白!"
“你慢慢地学,渐渐就能体会的。”虚云说:“我知道你精勤不懈念佛,一心系念!许多人都不及你!这也是你的品质朴拙的好处。聪明人太聪明了,反被聪明误!往往不能精勤一心修行!日辩!好孩子,你这样很好,不要自卑而生退心!也不要去学人家聪明人。"
“我本来就是愚笨,学也学不来聪明的。"
“愚笨才好!”虚云说:“你不会被聪明误了!"
传具足戒之后,虚云赐他法名为“具行”。从此他成为具行和尚了!具行剃度改穿僧衣,每日自动操作各种劳役,种菜、施肥、挑粪、担土、打扫…...一如未传戒之时,他专诚一心勤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,也不和任何人讲话,他耳患重听,一般人都称之为“聋子和尚”。
苦修到了民国四年,他越发的耳聋了,也越发的沉默了,他无论种菜或做工,无时都在心中念佛,谁喊他他也听不见。


虚云那天唤他来说:“具行!你苦修了四年,境界已不错了,但是见识太少,你现在应该下山出外参学去!你应参拜天下名山道场,将来你愿回来就回来,若另有好机缘,也可随缘行止!"
具行泣拜:“师父!弟子不去!"
“为什么不去?"
“弟子要一辈子服伺师父您老人家!"
虚云心中一酸,可是装起了怒容,叱道:“去!我怎么教你无我破执?你忘了?快去!我用不着你服侍!"
具行不敢抗命,哭着收拾行装,虚云送他到山门之时,看这青年和尚的依依不舍的样子,他心中也难过了。可是他知道绝不能流露出来,免得害了徒弟伤感落入痴执,于是虚云只是淡淡地说:“你去吧!我们有缘再见!"
具行一笠一杖,正像虚云当年一样子,上路去朝拜各处名山去了!
民国九年,虚云开始重建云栖寺,具行和尚突然回来了,拜倒在虚云老和尚面前。“师父!我回来了!"
虚云惊喜得很:“你回来了?好极了!你这出去参学,游了些什么名山?怎么又回来了呢?"


具行说:“天下各处名山都大略去过了,也不外如是!听人说师父在此重修华亭寺,我知道师父缺人手,我就回来了。”虚云说:“你回来甚好!你打算回来做什么事呢?"
具行说:“师父,我又蠢又笨,又不识字,我能做什么大事?总不外是侍候师父,兼做些人家做不来、不愿做的笨重低下工役罢了!"
虚云说:“你既如此发心苦修,很好!你就住在云栖寺和胜因寺两处罢!”又问:“这次回来,你去鸡足山探视你家未?”具行说:“没有!我不去了!”“为什么?"
具行说:“大家都出了家修行,有什么好眷恋的?”“见见也不妨!”具行摇头:“不去!不去!"
他从此就在两寺每日辛勤劳作,举凡挖土、搬石、筑墙、盖房子、种菜、种树、砍树、取柴草、割禾打稻谷、犁田、除草、打扫、挑粪、施肥、炊事、劈柴……一切最劳苦的工作,他都自动勤作了!无一分钟闲暇,亦无一刻不在心中念佛!一面干活,一面念佛,有时候他替师父或同参补衣,也是一针一句佛号。到了晚上,他就念金刚经、药师经、净土诸经,一字一拜;早上,黎明大钟响,他总是头一个上殿参加课诵,他的精勤苦修,真是全寺第一!他却是又聋,又像哑子,一句不开口。
  虚云观察具行,觉得异常欣慰;他知道这个青年人的进境已经十倍百倍于任何僧人了!修盖海会塔之时,虚云在看工,具行在挑担石块和砌墙,见到虚云老和尚,他突然开口说话了,像个小孩子般天真地说:“师父!将来海会塔盖成,我来守塔好吗?”虚云望着具行,不立即回答,他知道这句话是谶语!他知道具行就快要化去了!
 “好么?”具行继续追问:“师父!好么?"


虚云心中一酸,泪水几乎夺眶而出,勉强点头说:“好罢!”“谢谢师父!”“一切随缘啊!”虚云说:“不可强求!”“知道了!"
然后,虚云特许具行担任这一年春戒的尊证!受戒弟子请具行开示。具行说:“我半路出家,一字不识,但知念一句阿弥陀佛而已!"
虚云点头嗟叹,心说:“但知念一句阿弥陀佛,只要都像他这样精勤不懈,一句也就足以成就了啊!倘若自恃聪明,心念纷歧,纵念万卷经,又有何用?想不到,这孩子进境如此神速,他比谁都先证正果了!"
往事重现虚云心头,他知道具行这次售衣来供养大众就是西去了!这一夜他为具行念经,具行来叩门,进来叩安。“师父!弟子要去了!特来叩辞!”具行拜伏在地,悲泣难抑:“弟子去后,谁来侍候师父?”虚云说:“好孩子!你该怎么办你的事,你就去办罢!不要因我误了你的大事!”“师父……”具行哽咽难言:“师父……”“快去!”虚云说: “我在这里为你念经助你!”具行再拜,然后离去,他一径向寺后的后园去了。
  入夜,监院法师点名查房,发现具行不在。“具行呢?”监院说:“怎么不见了?他昨天请大家吃一餐,莫非今天下山走了?你们大家快去找!”众僧把全寺找了个遍,那找得到人影?有一僧说:“敢情他昨日斋众是诀别?今晚却偷偷下山逃去还俗接老婆了!”


  另僧说:“快别胡说吧!具行不是这等人!他若要叛道,怎么还回寺来做这几年苦工呢?他云游在外,若要还俗不早就还了?”“说得是!”众僧都说:“我们休要在背后谤毁具行法师!罪过!罪过!"
监院说:“你们在这里乱讲什么?还不再寻?我怕他是挨不得苦,寻了短见!快寻!”一僧说:“我看他断不会怕吃苦去寻短见,多半是跑到广东去投考黄埔军校了!"
此语真是太突然,使大家都愕然问:“什么军校?”那僧说:“如今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开办军校,以蒋介石先生为校长,招考全国智识青年参加革命阵营,各省青年去报考的已经有三千多名了!就只有贵州都督周西成不准青年出境去报名,人家连北方的青年都纷纷南下去报考呀!听说只取三百人!具行法师向来苦干为人,又是个血性男儿,莫非也去报考了?"


有人说:“不会!人家招考军校学生只限十八岁到二十四岁,具行已经四十多岁啦!
监院说:“别再多说了!再找!”找到菜寮,门却是锁住的,窗口望进去,没有人影,众人一面叫喊:“具行!具行!”来到后面菜园,忽见晒坪那边闪起一阵强烈白光!一连闪了几次,照耀得全园光明,直冲夜空!白光眩目。
  “这是什么光?”众人无不吓得心惊胆颤。住在寺外村民都看见了,众人多是往时逃灾来投奔虚云的,灾后也无处可去,纷纷留下来聚居,成了村落,这些村民素感虚云的恩德,今晚初更刚过,众人都未睡,正在乘凉,在瓜棚豆架之下讲鬼讲狐,忽然寺内白光冲天,使人目眩,众村民大惊。


“不好了!佛寺失火啦!”大家叫了起来:“快去救虚云老和尚出险!”村民好几佰人,奔入寺内,一个和尚也不见!众人慌得乱喊:“虚老!虚老!您在那里!"
村人们一面找虚云,一面要救火,却又不见有火,找到后园来,看到了那批和尚在那里发呆。
“火在哪里?”村人们大叫:“虚老他老人家呢?你们怎么都在此?”“哪里有火?”和尚们也给吓慌了!“火呢?"
“我们在外面看见寺里冲天白光!”村人们说:“只道是火烧寺院了,赶来救虚老!”“没有火呀!”修圆和尚说:“白光一闪一闪是有的,倒不是火,喏!白光在晒坪那边升起的。”众僧与村民赶到晒坪一看,点了几支火把,照耀全坪!“啊!具行法师!”修圆叫起来:“原来你在此地!害我们找得好苦!你在这干什么?"
众人也都看见了!具行和尚端端正正,合十趺足而坐,巍然不动,眼睛半合,面带微笑,不理不睬众人。


“具行!”修圆欲待上前去拉他。
“慢着!”虚云老和尚已经由另一批僧众与村人拥护而至了,他老远便看见具行端坐,他慌忙喝住众人:“你们不许擅动具行!你们走开些!”
众人慌忙让开,虚云扶杖来到具行面前,向众人说:“具行已经作化了!他自身喷出三昧真火,把自己烧成了灰!刚才你们看见的白光闪闪,就是他的真火之光!我在禅房为他念经助他用,我感到全身发烧,就知道他已经成功了!我怕你们不知道而乱动他,我连忙赶来……。"
众人不论僧俗,听师父一说,无不惊诧万分,细看具行和尚,却仍然是身披袈裟,趺坐面向西方,左手执磬,右手执木鱼!面色如生,笑容和蔼,只少了呼吸起伏动静。
  “这……真的是……自发真火化了么?”众人都不敢相信:“这分明是个活生生的具行和尚嘛!"
虚云说:“你们不要走近,恐怕衣带生风震动他全身灰烬倒倾!你们走开些!”虚云独自上前再细看,火把照耀之下,只见具行的木鱼及其木柄早已化了灰烬,磬柄也成焦炭,但是具行的全身和袈裟依然未变,其余,只见僧鞋也成了灰。坐处的几扎稻杆子和蒲团早就成灰烬了。

众人都又惊疑,又欢喜,个个合掌念佛。
“具行!”虚云跪下合掌而拜说:“恭喜你了!你已经修成破我执,得证大阿罗汉果!以你瑞相法身示世,证无生法忍之圆满檀波罗蜜!请受虚云三拜!”虚云以师尊身分,对徒弟具行下拜!众人当然也跟着叩拜了!
  “具行啊!”虚云忽然老泪纵流,哽咽道:“为师好为你欢喜!我还不及你的功行啊!将来欲求你的境界,也还万无可能啊!”虚云拜罢,具行遗蜕忽然放出阵阵奇异的芳香!众人都嗅闻得到类似檀香的这种异香,又像仙兰!大家都感动得流泪,个个念佛!
  “具行啊!”虚云祝道:“你且多保持瑞相一天,待明天为师请都督和昆明社会人士,还有新闻界都来瞻仰你法身,让记者摄影留下一影,以传于世助宏佛法!"
虚云又吩咐:“你们今夜须派人轮流值更看守具行法身!勿让人畜触碰!不许大声震动!"


“遵命!”众僧连忙回答。
省督唐继尧,财政厅长王竹村,水利局长张拙仙……次日闻报,都赶来了。昆明日报摄影记者也跟来了,还有各大员的家属、社会贤达、昆明的佛教徒缁素,全都来参拜了!真是轰动了全昆明;数万人络绎登山来拜,人人感动,个个称奇!昆明日报刊出了头条大新闻和照片,轰动了全云南。“谁说没有佛法呢?谁说修不成佛菩萨呢?”人人都说:“看!具行上人不就是最好的佛法证据么?"
“这也奇怪!”唐继尧说:“若说具行是取稻草自焚,却又怎会把全身烧成了灰也不倒下?又怎会仍然保持原来形貌呢?袈裟又怎不成灰呢?分明这不是凡火烧成的了!”虚云说:“具行法师是由心内发出三昧真火,把自身焚化的,才有此瑞相奇迹!"
唐继尧说:“奇异极了!磬鱼的柄都已成了焦炭火灰呀!师父!他的全身果然都是灰么?"


虚云说:“是的!”就向具行祝拜:“具行!你的功德圆满了!请让我们送你入海会塔罢!"
虚云伸手,颤颤巍巍,取下具行手中的小磬,又祝道:“具行啊!具行!密行功圆,一磬留音!为师一敲磬,你可以放心西去罢!”虚云轻敲残磬,清脆的磬声三响才过,突然地,具行的全身震动,化作灰烬而倾倒了!


虚云跪下合掌而拜,唐继尧与观众数千也都跪下叩拜!“阿弥陀佛!”人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:“阿弥陀佛!”虚云早已泪水奔流满面了,他也分不清那是悲伤或是欢喜了!
“具行啊!我痛惜禅人殒少年,孔悲颜殁!此情曷似?具行啊!你密行功圆上品莲,燃臂药王真供养……人当末法多缘劫,君至临终一火完!世事变幻,妖魔将兴,佛法大劫将临!为师将来还须应劫啊!具行啊!你归来念佛荷锄边,助兴梵刹同艰苦!我们世念难忘蔬菜熟!人人都受过你的菜蔬布施啊!如今你西归向夕阳!我怎能禁伤心老泪流无尽?今日你一磬示妙缘!具行啊!为师恭送你了!"
虚云痛哭。“为什么要哭呢?”他自问:“我该为他欢喜才是啊!"
可是,人总是有情生啊!夕阳残照中,万人落泪!白发人送黑发人!谁不伤心啊!!!

(以上纪录文字,至今仍在云南省鸡足山祝圣寺的石碑上) 欢迎随喜转载功德无量!
回复 删除
huzheng


留言于: 2010-8-20 8:10:0   
五百乞丐证阿罗汉果

佛陀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众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,当时国中有五百个乞丐经常跟随僧众到处乞讨过活,经过几年后,他们纷纷说道:我们众人虽然承蒙佛僧的福德得以维持生命,可令人苦恼的事依然很多。五百个乞丐都生起这种念头说:我们不如到佛前乞求出家!于是众人便来到佛前,一同祈请说:佛陀!如来出世,甚为难遇,我们这些人,出生下贱,蒙受世尊恩德,才使我们得以活命,既然已受到特殊养护,我们希望能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,不知世尊能否同意?

佛陀说:我的教法是清净的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譬如用净水清洗不净物,或贵或贱、或美或丑、或男或女,用水清洗后,没有不干净的;又如烈火,所到之处,山河石壁,天地间所有一切万物,不管大小,没有不被燃烧的;再者,佛法犹如虚空,不论男女老少、贫富贵贱,进入其中都能随意享受佛法。众乞丐闻佛所说,十分欢喜,信心倍增,诚心皈依佛陀,请求入道。

世尊说:善来比丘!于是法衣披身,他们便现了沙门的形象,佛陀为他们演说妙法,众人听后心开意解,断尽了三界烦恼,皆证得阿罗汉果。当时国内众豪贵长者和庶民百姓听说佛陀已开许那些乞丐出家,都萌生轻慢心,纷纷说道:如来为何允许这些下贱人也加入比丘的行列中呢?我们众人假如种福田,迎请佛及僧众供养饮食时,怎能让这些下贱的乞丐坐在我们座垫上,拿我们的食器饭食呢?

有一天,祇陀太子安排供品,准备请佛及僧众,他派使者向佛陀说:恳请世尊和僧众明日接受我的供养。随后又让使者向佛陀说:世尊所度化的五百乞丐比丘,我不请他们,千万不要将其带来。佛陀默然接受邀请,次日到了吃饭时间,佛陀告诉五百乞丐比丘:我们被邀请,而你们不在被请之列,如今你们可以去郁单越,取自然成熟的粳米,然后到祇陀太子家,随意按次序坐下,吃你们自己带去的粳米。众乞丐比丘按佛陀的吩咐,即以神足通去郁单越取自然粳米,各自取满钵粳米后,他们摄持威仪,一字排开,从空中飘然而至,如雁飞翔到达祇陀太子家中,他们依次第落座后,各自食用粳米。祇陀太子见众比丘举止威仪,神足功德,便生起恭敬欢喜心,感叹前所未有。他便请问佛陀:世尊!不知这些圣贤大德比丘,威神巍巍,众相具足,不知从何方来此?恳请世尊为我宣说这些比丘僧众的前后因缘。

佛陀告诉祇陀太子说:你如果想知道,应用善心听闻,我这就为你们宣说。佛陀说:这些比丘众正是昨日没有被邀请的人。我和僧众应太子的邀请,但这些比丘因为没被邀请的缘故,便飞往郁单越取来自然粳米而各自食用。祇陀太子听后,心中非常惭愧、懊恼,暗自责备自己愚钝!随后赞叹道:世尊功德,难以思议。这些乞丐比丘本是国内最为下贱的人,如今蒙受清净教化,永离了生死轮回之乐。如来之所以出世,正是为了芸芸众生蒙受法益,更无其他目的。接着又问:世尊!不知这些比丘过去生中种何善根?修何功德?如今得遇世尊,蒙受特殊恩泽?又造何种过失,现乞丐身过活?恳请世尊怜悯,慈悲开示其中原由。

佛告祇陀太子说:如果想知道,应用心听,我为你讲说他们前后因缘!太子回答道:好的世尊!我会仔细谛听的!佛陀说:在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以前,此阎浮提有一个名叫波罗奈的大国,国内有一座利师山(汉语:仙山),往昔诸佛大多住在其中;佛入灭后,便有辟支佛居住其中;假如没有辟支佛的时侯,便有许多修学五通仙道的人在那里居住,始终没有空废的时候。那时山里有二千多辟支佛常在此居住,可是国中出现火星,此星出现的十二年中,国内将干旱无雨,无法种植,以此,将国破家亡。当时国内有一名叫散檀宁的长者,家中巨富,钱财粮食无以计数,他恒常陈设供具供养众位辟支佛。那时有一千名缘觉来到他家中请求供养,并说道:我们这些人住在利师山中,遇到国内大旱,乞不到食物,长者如果能供养,我们就在此住下;如果不能供养,我们将去其他地方。长者便问藏监:如今我仓库中所有谷米,足够供应众位大士食用吗?我想供养他们。藏监回答道:我们所拥有的粮食非常多,足以供他们食用。长者随即答应供养这一千名缘觉。另外一千名辟支佛也来到长者家请求供养。长者又问藏监:所贮藏的谷粮还有多少?我还想供养这一千位圣者,能够办到吗?藏监回答:所藏的谷粮想必够用,如果想供养的话,应该是足够的。于是长者也答应供养这一千名辟支佛,并派五百名仆人置办供养饭食。这五百人天天作饮食,日久天长,便生起厌烦心说道:我们这些人之所以如此辛苦,都是因为这些乞丐的缘故。

当时长者派一个人去告知辟支佛吃饭的时间,这个人养着一条狗,如果前去通告的时候,狗也跟他去,每天都这样。一天,这个仆人忘了,没有去通报,而时间一到,那条狗便单独去了常去的地方,向大士们高声吠叫。众辟支佛听到狗叫便知道是来迎请,便来到长者家中,如法接受供养。饭后,辟支佛对长者说:现在将要下雨,适合播种。长者遵照辟支佛所说,便令仆人勤劳耕作,田里播了很多大麦小麦等所有谷物。经过一段时间,所种的谷物都变成了葫芦,长者见后,感到奇怪,便问是怎么回事?众辟支佛说:没什么事,只要勤加管理,随时浇灌就有收获。长者按照大士们所说的话去做,葫芦渐渐成熟,巨大无比,数量繁多茂盛,劈开一看,里面谷粒干净饱满。长者十分欢喜,全家上下将之堆入仓库,家里都装满后,又分给他的宗族亲戚,全国人民皆蒙受他的恩泽。这时五百名做饭的人心里想:我们所获得的这些果实,都是仰赖辟支佛大士的恩德,我们怎能对圣人恶语呢?随即来到辟支佛那儿请求忏悔,辟支佛们接受了他们的忏悔,悔过后他们又立誓说:愿我们来世能够遇到贤圣,从而获得解脱。由此缘故,他们在五百世中常作乞丐;因其悔改而又立誓的缘故,如今遇到我出世,蒙受度脱。

佛陀接着说:太子你应当知道,当时的大富长者散檀宁不是别人,就是现在的我;当时的藏监,就是现在的须达;当时天天去告诉吃饭时间已到的人,就是现在的优填王;当时的那条狗,由于吠叫的缘故,世世有好嗓音,就是现在的美音长者;当时的五百名做饭的人,就是现在的五百阿罗汉。祇陀太子及与会大众闻后,又见到众罗汉的神变,感念佛恩似海,众人精进修行,有证初果及二、三、四果不等,各各精勤,欢喜踊跃,遂求本心,信受奉行。
回复 删除
zbln



来自:山东
留言于: 2010-8-7 10:7:44   
为了能进一步弄明白是怎么回事,我分别在windows 7下与Red Flag Linux下,再次进行了刻录(原来的首次刻录是在Red Flag Linux下)进行的。结果发现第二次在Red Flag下重刻的盘的MD5与原来第一次刻的一样,而与在windows 7下刻的盘的MD5却不一样,同时,这三张刻出的DVD-R盘的MD5与源DVD-ROM盘的MD5也不一样。
希望您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研究一下。
版主回复: (2010-8-9 0:12:22)
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哈。
光盘经常有读写错误。可能是刻录盘质量不好的问题。
回复 删除 主页
zbln



来自:山东
留言于: 2010-8-6 20:44:14   
有个技术问题想咨询一下,给您添麻烦了。
ISO刻录问题:
问题简述:用DVD-R复制刻录了一张DVD-ROM格式的系统盘,但是两张盘的.iso文件的MD5校验码却不相同。
一、问题:我说的复制就是光盘烧录软件中的复制DVD功能。我以前用CD-R介质刻录过几种Linux系统盘的ISO,都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。这次我复制刻录的源盘是dell vostro 1088自带的Ubuntu dvd系统盘。我自己为了保险用了两种MD5校验方法:
方法一:用刻录软件复制DVD-ROM但只生成镜像ISO文件,而不接着刻录,然后我再用刻录软件打开这一镜像,让软件自动生成ISO文件的md5sum,同时刻录它,本来我是选择刻录完后校验的,但是可能是我的系统分区不够大,没用成功启动校验程序;用DVD-R刻出来的盘同样重复以上步骤的前半部分,再生成的ISO镜像的MD5sum,与源盘的就不一样了。
方法二:我将光盘放入光驱,但是不挂载它,然后直接用MD5sum /dev/cdrom 命令。这一方法在我刻CD的iso时,用过,生成的校验码是一样的,但是用DVD-R刻的ISO与源盘DVD-ROM介质ISO生成的MD5码就是不一样。
二、我自己觉得并没有刻坏,因为Ubuntu的DVD系统盘自己可以检查介质完整性,源盘与刻出来的盘,都说没有发现错误。
三、初步认为,可能是存在以下几种情况:
1.确实是刻坏了,但是Ubuntu自身的完整性检查只是逐一检查所有文件包,这些包都对,所以它说没有错误;
2.没有刻坏,但是由于DVD-ROM与DVD-R在格式定义上的不同,而这一定义的格式在ISO系统的定义之下,所以造成了用MD5sum /dev/cdrom 生成了不同的校验码,而CD-R却不存在格式定义不同的问题,所以没有出现这一情况;但是在方法一中应该都是在校验所生成的ISO镜像文件的MD5,怎么也会生成不同的校验码呢?
四、无论如何我自己都觉的发现的这一问题很奇怪,希望您能给解释说明一下,本来我要到鸟哥的论坛上提问的,可惜发现给屏蔽了。
版主回复: (2010-8-7 3:55:22)
可能是稍微刻坏了。
回复 删除 主页
xxjj


留言于: 2010-8-5 21:52:26   
stardict-iso/stardict-dic/这个程序怎么没有了,请帮忙提供一下,谢谢了。email地址:atshanghai@sohu.com
版主回复: (2010-8-7 3:50:57)
http://www.huzheng.org/stardict-iso/stardict-dic/ 因为流量限制被管理员弄成失效了,我重新上传到了这里:
http://reciteword.cosoft.org.cn/stardict-iso/stardict-dic/
回复 删除
wayne


留言于: 2010-7-28 2:19:2   
just finished the above Q&A.
so,Buddhism is Great, and our Huzheng is quite mentally normal.
版主回复: (2010-7-28 23:57:58)
Right :_)
回复 删除
huzheng


留言于: 2010-7-27 4:27:51   
http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148156238.html

提问者: zhangwan18
世界上哪个宗教更具排异性,哪个宗教生命力更强?

回答者: zhaojiayou8204
个人认为基督教集有排异性,因为你只有赞美上帝才能上天堂,反对上帝就要下地狱,这样太。。。
而佛教和道教的生命力更强。
我例以下几点:
第一、 佛是人而不是神
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,除了佛教之外,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‘神’格自居的。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,点石成金;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,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。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,赞美与讴歌,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,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,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,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。
而佛教的教主——释迦牟尼,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:‘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。’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:‘唯我独尊’的‘我’字,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,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。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: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,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,决定着自己的命运,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。
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、成就及造诣,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。释迦牟尼认为,一个人的吉凶祸福、成败荣辱,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。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,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。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,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,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、升华,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。
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。他主张“要收获什么,就先要栽种什么”。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,你若想收获苹果,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。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,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,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。
梁启超先生在《学问的趣味》一文中,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?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,但‘太阳虽好,总要诸君亲自去晒,旁人却替你晒不来。’
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(次),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‘成佛之道’——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。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、智慧、恒心去走完它。所以佛说:‘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,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。’
成佛没有捷径,修行是点滴功夫,‘不经一番寒澈骨,焉得梅花扑鼻香?
第二、 佛是真平等者
我说佛是真平等者,并不是信口胡说的,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: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,社会分成婆罗门、贵族、平民、奴隶四大阶级,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,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,主张废除阶级对立,倡言众生平等。
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,历史上所有的革命,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‘提高’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,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的,自己愿意‘降低’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、奴隶平等的。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,无所为而为的作风,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。
同时佛教又主张‘无缘大慈’与‘同体大悲’,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。
我想对‘无缘大慈’与‘同体大悲’的意思,在这儿做一个简单地叙述:
(一)无缘大慈: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,如自己的父母、亲戚、朋友等;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、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,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,也一样地关怀爱护。‘无缘大慈’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: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’也就是《礼运大同篇》所说的‘不独亲其亲、子其子。’的意思。
(二)同体大悲: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、人溺己溺的精神,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,休戚与共、骨肉相连。
儒家所说的:‘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’又说:‘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。’正可表现‘同体大悲’的胸襟。而地藏王菩萨‘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’的悲愿深心,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。
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,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‘真平等’精神者,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,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,佛教反对“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”的论调。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,真是惨不忍睹,恸不忍闻,连孟子都要慨言:‘闻其声不忍食其肉。’
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,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,无不具有佛性——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,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,在形体上、智慧上有所不同,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,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。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,他亦具有‘人性’一样,我们要以‘人道’来对待他,用‘人道’来教育他、感化他。古人说:‘天有好生之德。’又说:‘万物与我并生。’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。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。

第三、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
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,他姓乔达摩,名叫悉达多,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,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,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。
他在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,出家学道,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。六年后,也就是三十五岁的时候,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,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。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,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,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,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,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,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。
释迦牟尼——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,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。佛与我们的不同,不是在人格上、地位上的不同,只是在一个‘觉’字的不同罢了。即韩愈说的:‘闻道有先后。’

第四、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
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,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,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,或苦口婆心、谆谆教诲之余,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,投靠到神的旗帜下,忏悔、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,可怜的羔羊的话,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,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,永不超生。
古人说:‘浪子回头金不换。’世上做人父母的,永远敞开着大门,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,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。从来没有一对父母,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、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。
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,只要放下屠刀,立地就可以成佛。佛更认为真正的‘犯人’不是罪恶,而是无知,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(佛教叫‘无明’)所引生出来的。因此苦口婆心地、日夜不停地开导、启发众生,就变成佛的责任了。佛关怀众生,‘如母忆子’,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,而且广发‘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;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’的誓愿。(菩提是‘觉悟’或‘正道’的意思,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。)这是何等的慈心!何等的悲愿!这才是真博爱!这才是真怜愍呀!

第五、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,人人皆可成佛。
在前面第三点里,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,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。韩愈说:‘闻道有先后。’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。
‘佛’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。就像我们称能够‘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’的人为‘教师’一样,教师不只一位,人人可以做教师,处处可以有教师。同样的道理,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,人人可以成佛,处处可以有佛,就像安明居士在《论佛》中精辟的点到:“佛为自然,自然为佛。人在佛中,自然成佛。机智的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,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,包括花草树木,人鬼禽兽,即便纵然是魔,只要放下屠刀,也可成佛。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,万万不可急于求成,要心如止水,要破除贪,嗔,痴三毒。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,顺理成章立地成佛。其外,不只这个世界有佛,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。(当然也有众生。)
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,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‘独一无二’的神,而尽力地攻讦、否定他教的神,称他教的神为‘假神’。
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,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,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,同处于平等的境地(永远是主仆关系)。因为神是造物者,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‘物’之一而已。
第六、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
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,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,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‘创世纪’。
其实稍为有点思想的人,马上就可以会意‘神’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,人类凭着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。而人类创造了‘神’,目的之一是在解释‘宇宙人生的起源’,佛家称它做‘第一因’。但‘神’本身从何而来?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,而且十分肯定地说:‘神是万能的,他是自然存在的。’
亲爱的朋友呀!如果神能够‘自己存在’,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,就可以自己存在,那么‘神创造宇宙人生’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?(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。)
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,虽然不十分恰当,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:
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。求X=?
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,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,直接就写了答案:X=神
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?请看下列的式子:X=神=Y
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,Y也是一个未知数,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。
佛教根本否定‘神创造万物’的假设,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‘开始’。所谓一件事的‘开始’祗是前一件事的‘结束’而已。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,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。
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《什么是佛法?》一书中,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释:“‘开始’这个观念,是因人类‘有限’的心理(所产生的),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。”
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‘乱世佳人’电影,从七点‘开始’演,到十点’结束’,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,第三场电影的‘开始’,其实就是第二场的‘结束’,而第三场的‘结束’,不就是第四场的‘开始’吗?
所以说‘开始’这个概念,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;对整个错综复杂、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,就没有意义了。时间是流动不息的,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、所谓‘现在’的一点来?然后说这一点就是‘开始’呢?
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,(哲学上的形而上学)并不感兴趣,因为宇宙是无始的,也是无终的,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‘宇宙的第一因’,将是枉然的,徒劳无功的。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‘第一因’时,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‘因’。如此循环不息,周而复始,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‘第一因’来。
同时人生短暂、生命无常,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,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‘宇宙第一因’的答案时,你可能已经死了。
在佛经里,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:
‘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,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。假如当时那人说:“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,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谁,他是刹帝利种?婆罗门种?吠舍种?还是首陀罗种?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?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?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?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?我不愿取出此箭,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,弓弦是什么样的?那种类型的箭?箭羽是哪种毛制的,箭簇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?......” 若如此追究,在未得到这些答案前,这个人必当死亡了。’ 其实现实中的问题是,先把箭拔出来治疗伤口,而不至于因等待答案而死亡。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,苦苦去追究‘宇宙的第一因’问题。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,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,这些跟人们脱离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痛苦无关,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、解脱的快乐。
话题稍微扯远了点儿,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观点,而认为万物都是‘因缘聚合’而成的。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,它是土石之积;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;再看教室的桌椅,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。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‘山’;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,哪来‘湖泊’的影子?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,请问‘桌椅’在哪?
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,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‘色’,因为它们只是‘因缘暂时的聚合’而已,并不是真实不变的,所以我们说它们是‘空’的——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。这就是佛经上‘色即是空’的简单道理。
然而,佛教说‘色即是空’,这‘空’字并不是‘空空如也’的‘空’,也不是‘一无所有’的‘空’,而是一种含着‘妙有’的‘真空’。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?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:
眼前有一杯水,把水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,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。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‘空’了,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,又会还原成‘水’了。
再者懂得化学的人,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,换句话说‘水’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‘物’而已。水经过电解以后,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。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,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,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。因缘合则生,因缘散则灭,哪里有创造万物的‘神’?哪有被创造的永恒不变的‘万物’呀?

第七、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
佛对众生说法,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,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。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,就有不同的解释:例如:对于智慧高的人,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,明心见性,当下即悟的道理;对于智慧稍低的人,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,按部就班地去修行。
又如:对于热衷名利的人,佛就告诉他‘名利皆空’的道理;而对于消极悲观,认为人生毫无意义,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,佛就告诉他‘人生是难得的,生命是宝贵的,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。’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。
同样的道理,由于时空的不同,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:例如:台北的人问佛说:‘台中如何去法?’佛的答案是:‘南下,’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:‘北上。’依此类推,因为众生所处地方不同,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。
佛法有三藏十二部,八万四千个法门(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)。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,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。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。佛法如‘药’,众生没有烦恼的‘病’,药就不需要了。
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,能适应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众生,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,因地制宜所致。而这种教育方法,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。

第八、 佛法是入世的
佛教讲的道理,虽然最终的目的是‘出世’的,但它和‘入世’的精神并不抵触。(所谓‘出世’并不是脱离、逃避世间,而是改造这个世间,重建这个世界。)
佛经上所讲的:‘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求菩提,恰如觅兔角。’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,觉悟也要在人间,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,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,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,而‘独善其身’地修成正果。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,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,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。要以这两种‘悲’和‘智’交互运用,相辅相成,做到彻底、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。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,从修行一直到成佛,既没有‘入世’,也没有‘出世’,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!
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‘西方极乐世界’、‘东方琉璃世界’等净土,劝人念佛往生彼国,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,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,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‘化人间为庄严净土,变地狱为极乐世界。’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,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。

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
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,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‘真理’,而排斥他教教理为‘邪说’。
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,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,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。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,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,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‘智慧’所唾弃,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。
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、少数的快乐;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、多数的幸福。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。
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,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,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,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。
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(西元前三世纪),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、兼容并蓄的遗教,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,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:‘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。应如理尊重他教。这样做,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,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。反过来做,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,也伤害了别的宗教。’ ‘因此,讲和谐才是最好的。大家都应该谛听,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。’(谛听即留心听。)从这一段文字看来,这种宽容和诚意,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。
‘真理’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,它不须任何宗教的‘商标’。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,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。所以佛所说的真理,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,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‘真理的发现者’而已,就像牛顿所发现的‘地心吸引力’,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。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、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‘佛法’。
‘你要爱你的仇敌。’虽然出自于圣经,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。(与佛教的‘无缘大慈’、‘同体大悲’相同。)
佛法像浩瀚的江海,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。所以佛经上说:‘一切法皆是佛法’啊!

第十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
在其他宗教里,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‘命令’,就是不容怀疑的‘真理’。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,那么必遭天谴神罚。
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着: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,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;而且他们的子孙——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,包括以前、现在和未来的,也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跟着受苦。
依外教的解释,这叫做‘原罪’的遗传。‘原罪’说简单点就是放弃与上帝智慧的连接拥有自己的智慧,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。一代代的人类都是这样的,自然“罪”也就遗传了。
而佛教主张:佛教认为一人做事,一人承当,父亲杀人,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。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。这里的“罪”仅指触犯国家法律而受审判后定的“罪”。与“原罪”不是一个概念,仅是“原罪”在现实中展现的一小个极端的现象。
我有一个要好知己,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,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、夏娃偷吃禁果而被‘驱逐出境’的故事,辩得面红耳赤。
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:
‘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呢?’我问。
‘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,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,他违抗了神的命令。’
‘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?’
‘是的,它是全知全能的。’
‘好,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,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,而不加以制止,事后还要惩罚他们。这不是存心不良,故意纳人于罪吗?’
‘咦?’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。
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被赶了出来的。我们也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跟着受苦了。
在佛教经典里,可能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。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,弟子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导师,总是和颜悦色,慈悲安详的,他对好人如此,对坏人也是如此。
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,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,他还鼓励他们怀疑发问。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,仍然谆谆地教诲,反复地询问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。
佛说:‘大疑才有大悟,小疑只有小悟,不疑就永远不悟。’
佛也在最后的教诲时说:‘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,众生是我的......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,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。......我从不压迫别人,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。’这是多么慈祥,多么感人的遗教啊!
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信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,自由怀疑发问,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,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?
朋友们,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,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,或他所不喜爱的,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。真理只有在民主、自由的前提下,反复地思辨,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。
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,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、讨论和追究的。
回复 删除
所有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[<][1][<<]-[155][156][157][158][159][160][161]-[>>][168] [>]
 

蓝色理想 版权所有 ®CopyRight 2001 下载本留言板数据
友情链接: 随你译翻译公司